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71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2.8億元,比上年增長6.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3.0億元,比上年增長3.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0.2億元,比上年增長7.7%。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分別為24.1%、28.4%和47.5%。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89.72千公頃,比上年增加1.65千公頃。其中,水稻播種面積38.5千公頃,減少1.47千公頃;玉米播種面積438.46千公頃,增加4.86千公頃;其他谷物播種面積0.38千公頃,減少0.44千公頃;豆類播種面積6.9千公頃,減少0.56千公頃;薯類播種面積5.48千公頃,減少0.74千公頃。全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3.4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1.42千公頃。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6.8千公頃,增加7.14千公頃;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17.05千公頃,減少0.01千公頃。全年果園面積9.8千公頃,比上年減少0.36千公頃。
全年糧食總產量415.97萬噸。其中,水稻產量33.03萬噸,玉米產量378.41萬噸,其他谷物產量0.17萬噸,豆類產量1.8萬噸。全年油料產量10.19萬噸。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產量75.97萬噸。全年水果產量23.13萬噸。
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62.17萬噸,比上年增長19% 。其中,豬肉產量40.62萬噸,增長29.3% ;牛肉產量6.68萬噸,增長14.6% ;羊肉產量0.53萬噸,增長3.9% ;禽肉產量14.34萬噸,下降1.1% 。全年禽蛋產量7.94 萬噸,比上年下降10.2%。全年生牛奶產量7.72 萬噸,比上年增長0.7% 。全年生豬出欄462萬頭,比上年增長25.6%;年末生豬存欄216.6萬頭,比上年下降6.8%。
?鐵嶺市漁業經濟總體上保持穩定發展態勢,經統計全市養殖總面積15萬畝,主要包括池塘養殖面積2.7 萬畝,大部分分布于昌圖縣、鐵嶺縣和開原市;水庫增養殖面積12.2萬畝,其中清河、柴河、榛子嶺和南城子四座大型水庫增殖面積9.3萬畝,占水庫增養殖面積的76.7%,漁業養殖基礎設施總體保持不變。全年實現水產品總產量2萬噸,比去年增加3.2%,漁業經濟總產值實現4.5億元,比去年增加2.15%。
鐵嶺市是山地、平原、丘陵、河川等多種地貌類型并存的地區,境內主要山脈有冰砬山、城子山、龍首山、帽峰山、天橋山等。全市位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和溫帶針闊混交林區交匯處,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決定,境內有各種植?物1415種。其中,木本植物有落葉松、油松、樟子松、蒙古櫟、家榆、紫穗槐等。鐵嶺的林業主要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為主。人工引進一些速生、抗旱的適應在鐵嶺地區生長的樹種。針葉樹有油松、樟子松、落葉松;闊葉樹有刺槐、小青楊等。鐵嶺市共有林業用地51.8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為41.29萬公頃,疏林地面積為0.221萬公頃,灌木林地面積為2.06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8%?;盍⒛究傂罘e量為2431.1萬立方米。
鐵嶺作為傳統農業地區,工業起步較晚,工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實施工業強市戰略,行業門類逐步增加,總量規模有所提升,已初步形成以能源、裝備制造業、農產品加工、原材料工業4個主導產業,制造業占比由2018年的35.9%,逐步提升到2021年的50.7%,歷史性突破能源一業獨大產業格局,制造業首次占據鐵嶺工業半壁江山。同時,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總裝機容量達到180萬千瓦,占全市總裝機容量的28.2%,逐步扭轉了傳統能源占主導的局面,形成了以制造業和新能源為主體的產業體系,煤電一業獨大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變。
一是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做大。2021年,通過開展企業梯度培育、市級領導幫扶重點企業、推進工業重點項目建設等工作,工業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為2013年以來最高水平,實現“小升規”56戶、“規升巨”1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45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34.8%。
二是企業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不斷開展科技創新主體建設工作,鐵嶺工業企業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得以改善。2021年,9戶企業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到13戶。8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到14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5戶。省級“專精特新”產品(技術)達到44項。新增9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到41家。
三是數字化賦能制造業取得顯著成效。鐵嶺市以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為切入點,以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為抓手,推進工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推廣運營成效顯著,實名制注冊企業達到137戶,標識注冊量達到76萬個,標識解析量39萬次。已針對九三集團鐵嶺大豆科技有限公司、鐵嶺五星油膜橡膠密封研究所等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落地了標識應用。遼寧(鐵嶺)大數據中心項目首批352個機柜投入使用。
四是開發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近年來,鐵嶺堅持開發區工業主戰場地位,工業園區發展快速,全市共有開發區7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個(鐵嶺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經濟開發區6個(開原經濟開發區、昌圖經濟開發區、西豐經濟開發區、調兵山經濟開發區、銀州經濟開發區、清河經濟開發區)。2021年全市經濟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54戶,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8%,占全市工業總產值70.8%。
全年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共簽訂工程合同額47.1億元。其中,本年新簽訂工程合同額6.93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情況。前三季度,預計全市社零額完成140.9億元,同比增長0.4%,排名全省前7位。預計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今年4月份和“8.23”兩輪疫情期間,全市除生活物資類的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共停業閉店2個多月,盡管6月份以來全市各縣(市)區組織開展了車展、美食節、啤酒節、農商對接會等促消費舉措,重點行業企業紛紛推出了促消費活動,但總體成果仍不穩固,全市消費市場運行仍未恢復到疫情前常態化水平?!?.23”疫情至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省內各地多點散發,我市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消費市場運行預期仍不明朗,不確定因素影響較多。
從產業類別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比為4.9:52.2:42.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93億元,同比增長46.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0億元,同比增長12.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8.2億元,同比增長52.3%。
從投資渠道看: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5.3億元,同比增長23.7%。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投資3.9億元,同比增長50.1%。
1.招商引資指標情況。前三季度,全市實際到位內資174.09億元,同比增長20.24%,其中省外到位內資109.75億元,同比增長29%,預計排名全省前5位。實際利用外資335萬美元,同比下降73.2%。預計全年,全市實際到位內資206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省外到位內資133億元,同比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同比下降83.1%。我市省外到位內資已完成75%的節點目標,其中昌圖縣、調兵山市已提前完成本年度省外目標任務。各縣(市)區新簽約項目414個,簽約總額367.72億元。全市在談項目179個,擬投資409.53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8個。二產比重較去年上升9.71個百分點,三產下降13.08個百分點。其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到資額比重分別增加3.19和3.11個百分點。京津冀、吉黑為我市省外資金主要來源地,占全市省外到資總額的61.58%。
2.外貿進出口指標情況。前三季度,預計全市進出口總額45.4億元,同比增長12%,排名全省前5位,其中:出口17.2億元,增長37.6%,進口28.2億元,增長0.7%。預計全年,全市進出口總額實現66.6億元,同比增長30.5%,其中:出口22.9億元,增長31.6%,進口43.7億元,增長30.1%。截止目前,我市出口動能強勁,增幅連續4個月位列全省第一,連續7個月保持在30%以上。重點出口企業中三分之二實現正增長,其中亨泰營養科技、贏德肉禽、益海嘉里、博邁特、布廷恩等5家企業出口過億元。鐵合金產品、PVC手套出口翻倍增長?;ぎa品、文具類產品增長顯著。主要貿易伙伴日本、韓國出口增長明顯。進口方面,九三集團前8個月進口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5%,9月當月全市進口態勢平穩。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分類別看,全年食品煙酒類價格比上年上漲1.4%,衣著類價格下降0.2%,居住類價格上漲0.3%,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與上年持平,交通通信類價格上漲3.6%,教育文化娛樂類價格上漲0.4%,醫療保健類價格下降0.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下降2.3%。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4億元,比上年增長0.1%。其中,各項稅收收入35.3億元,比上年增長4.1%。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5.3億元,比上年下降17.6%%。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7.7億元,下降34.6%%;教育支出30.2億元,下降8.2%;衛生健康支出14.2億元,下降32.9%;住房保障支出4.9億元,下降27.3%。
截至2020年末,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56億元,比2015年增加17.2億元,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4%,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17.6%。全市金融業稅收4.4億元,受減稅降費政策的影響,稅收比2015年減少1.7億元。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834.8億元,比2015年增加720億元,增長64.6%,年均增長10.5 %。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903.1億元,比2015年增加93.7億元,增長11.5%,年均增長2.2%。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47.4億元,比2015年增加12.5億元,增長35.8%,年均增長3.5%,保險深度7.1%,保險密度1660元/人。